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钱永红博客 怀旧频道

Reminiscence Channel

 
 
 

日志

 
 
关于我

本人:钱永红。自2001年编辑家父钱克仁米寿纪念册以来,开始感兴趣钩沉家族和友人的历史往事、近代文人、科学家的辉煌轨迹及我们社会发展的是是非非。

钱永红 :深切缅怀吴文俊先生  

2017-07-17 20:43:36|  分类: 人生旅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编者按】 本文刊载于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编辑出版的《数学史通讯》第33期 P24-28(2017年6月)

深切缅怀吴文俊先生

                     钱永红

惊悉吴文俊先生病逝的噩耗,甚为悲痛。写一篇怀念他的短文,以寄托哀思。

吴老在现代数学研究领域早已世界闻名。1974年起,他又开始钻研中国数学史,把传统数学的思想概括为机械化思想,认为它是贯穿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他的研究,再次证明中国古代数学有着辉煌历史;他的探索,揭示了世界数学的美好未来。在一篇发表于《数学学报》(1975年)的题为《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数学史论文中,吴老指出:

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

14年前,我开始与吴老直接交往。为编撰祖父钱宝琮先生的文集和纪念文集,作为《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的补遗,我很冒昧地给吴老发去了一封Email,汇报编书计划,恳请他的帮助与支持。没过多久,吴老就传真发来了亲笔序言 ——《中国传统数学学习回忆 纪念钱宝琮前辈诞生111周年》。文曰:

中国传统数学或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现在已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与肯定,也已为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所认识与肯定。但在百年以前,甚至在三、四十年以前,情况决非如此。当年流行在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广大中国数学家中的一般看法是:现代的数学,主要是由古希腊数学的传统演变发展而来。特别是: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乃是现代数学的典范。

然而,当中国的数学界正沉醉于这种欧几里得式的现代数学中时,却传来了与之不相协调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于两位已故的学者:李俨(1892—1963)与钱宝琮(1892—1974)。

……

我从李、钱二老的著作,特别是钱老的《中国数学史》一书,知道了中国数学的概貌,由此开始对中国古代经典的钻研,并广泛阅读了西方许多有关古代数学,特别是有关古希腊数学成就的大量著作。……

     2004年12月12日,我到天津参加陈省身老伯的追悼会,意外见到了吴老。他问我的第一句话是钱宝琮先生的文集何时能出版?

沉痛追悼吴文俊先生(原创照片一组) - 怀旧频道 - 钱永红博客 怀旧频道

2004年12月12日,吴老与笔者合影于天津陈省身追悼会现场)

之后,吴老还曾对西北大学教授曲安京表达过对拙著的期待。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2008年底,拙著《一代学人钱宝琮》终于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接到出版社样书之后,我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吴老。2009年1月,我与表哥洪一新专门前往北京中关村吴老家送书。早就听说吴老那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并谢绝了客访。但吴老得知我们的到来,亲自走出家门,到楼梯口迎接。能享受如此待遇,真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这足以说明他老人家对祖父的尊重,对后辈的关怀。吴老见了新书,特别高兴,急切地翻看目录,了解那些从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著。吴老还把我们领进书房,浏览他收藏的我祖父著作。

钱永红 :深切缅怀吴文俊先生 - 怀旧频道 - 钱永红博客 怀旧频道

我问吴老是否与祖父有过交流,吴老回答未曾有过机会。在他开始数学史研究时,祖父已经去世一年了。我一直很想当面了解吴老对祖父《算经十书》(校点)的评价,可他没有说什么,只重复了2005年1月9日给我的传真信中的那句话:“我关于数学史的工作,是从学习令祖父钱宝琮先生《中国数学史》一书开始的,他应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书中的许多观点,我还不时回忆追摩。”2009年5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隆重举行了吴文俊90寿辰国际学术会议。我这个编外代表同样受到了热情接待,又一次与吴老零距离交流。我还赠送给吴老夫妇一尊水晶玻璃照片。

钱永红 :深切缅怀吴文俊先生 - 怀旧频道 - 钱永红博客 怀旧频道
 

李俨与钱宝琮先生的数学史研究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西方数学成果为参照标准,采用现代数学方法通过对数学史料的挖掘、整理、分析和比较来研究中国传统数学。吴老在数学史研究中,则以一位杰出数学家的深刻思想和敏锐眼光,指出了李、钱未曾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认为,我国传统数学有其自身的发展途径与独创的思想体系,不能以西方数学的方式、方法加以论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提出了古证,古算复原的三项原则(一,证明应符合当时与本地区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二,证明应有史实史料上的依据;三,证明应自然地导致所求证的结果和公式),吴老的观点与这三项原则,实际上涉及古算复原、数学思想、数学体系、数学特点和数学成就评价等诸多重要课题,在中国数学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术争论接踵而来。那个时期的学术争鸣曾让一些学者感到不适应,而家父钱克仁并不感觉意外。在给一位同仁的信中,家父写道:“科学要求正确,历史要求真实,科学史工作者应该是真理的探求者,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不够正确或错误的予以辨正和批驳,不管这些不够正确或错误的东西是别人的或者自己的。我认为,服从真理和诚实是为人为学之本。”

家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开始了数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特点是将中、外数学家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并讲述、互相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古代数学的优、缺点,从而弥补以往中、外数学史书籍各讲一方面的缺陷,纠正过去国外数学史著作中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误解或偏见。

沉痛追悼吴文俊先生(原创照片一组) - 怀旧频道 - 钱永红博客 怀旧频道


(1981年,全国第一届数学史研讨会合影。吴文俊第二排左五,钱克仁第三排左一。)

1981年夏,家父应邀出席了在大连举行的全国首届数学史讨论会,与吴老有了面对面的交流,对吴老的《<海岛算经>古证探源》论文印象深刻。吴文认为刘徽《九章算术注》中许多证法是根据出入相补原理的,家父编撰的《数学史选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年初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年再版)一书中还引用了吴文《海岛算经》第一题的演算。

吴老的去世震惊了整个数学及科学史界。我在中国科技史家的使命与实践微信群里发帖哀悼吴老,并着手为《数学史通讯》第33期开设的“悼念吴文俊专栏”写一篇忆文,讲述吴老与我家三代人的往事,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立刻给我回帖,全文如下: 

  吴老先生确实对中国古代数学史和传统数学情有独钟,去年9月去看望吴先生,看到他正在重读钱先生的《中国数学史》。吴先生书桌上放着二本书,一本是吴先生自己的文集,另一本是钱宝琮的《中国数学史》。吴先生说他在重读钱宝琮的书。

 沉痛追悼吴文俊先生(原创照片一组) - 怀旧频道 - 钱永红博客 怀旧频道

沉痛追悼吴文俊先生(原创照片一组) - 怀旧频道 - 钱永红博客 怀旧频道

   

由此可见,吴老对数学史的研究,对祖父主编的《中国数学史》一书的研究,始终不懈,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老,您是我们终生学习和崇敬的师长!

   吴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写于南京银达雅居

                                              2017618

  评论这张
 
阅读(590)|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