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我又重读父亲的几则日记,觉得前辈们很辉煌,对社会作出过不少贡献。听我母亲说,她是上海初级小学毕业,进入民立女中,最后考取大同大学的。母亲还说,上海初级小学程颖校长亦工书画,擅岐黄。祖母的爷爷又是晚清名气比较大的画家。我正在整理朱家的资料,想在近日写一篇介绍朱梦庐的文章,公布我在南京拍卖会上得到的他1861年的画作,相信读者会感兴趣的。以下是家父8年前的日记一则:
1999年2月28日 晴 10°
今天是正月十三日,过几天是我的母亲正月十八日的生日了。我的外婆程颖生日是正月十一日。1925年我到上海时,外婆60岁。1946年我到上海时,外婆病逝,我恰在舅家,终年81岁。 外婆生卒年月日是 1865.1.11 – 1946.7.28. 外婆生舅父朱福仪(志鹏)(1890 - 1976),母亲朱慧真 (1892 - 1968)。外婆29岁守寡,后办上海初级小学于上海小南门乔家浜。抗战后,停办。我的外公,不知其名,他是画家朱梦庐的儿子。朱梦庐,名朱偁。据说当时是与任伯年(任颐)同名的。外婆亦能书、画,与当时的名人如王引才、王立才、王培荪、杨雪门、苏颖杰等有来往,所以能办起那所“初级小学”。初级毕业后或进苏家办的民立中学、民立女中,或王家办的育材中、小学,南洋中学(日晖桥)等。
舅父在徐家汇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毕业后,由汉冶萍公司资助去美国Winsconsin大学读书,回国后在汉冶萍(汉口)当工程师十年,以后在上海电话局任主任工程师直到去世。
母亲务本女校毕业后,在徐家汇启明女中读书,曾得洋泾浜会考第一名。1908年与我父亲订婚。后来到北京当教师,又后去吉林省农安县当教师二、三年。1914年父、母结婚于苏州。1915年我出生于苏州天赐庄妇孺医院(后迁阊门)。接生的是一位陶医生。那时我们住大太平巷(父亲在三元坊工专教书)。我们在大太平巷50号住了近十年。该处,我祖父迪祥1919年病逝(49岁),我姑母德华,叔父宝瑄(工专学生 18岁)三人都死在50号的。我与彤妹到小仓口女师附小读书(校长杨达权,小学部主任是杨卫玉)。1924年江浙大战,我转读平直小学,1925年初小毕业,去了上海。
祖父钱宝琮、祖母朱慧真金婚照(1964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