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的积极组织安排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于1957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祖父钱宝琮是经竺可桢当面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奉调北京的,成为科学史室创始人之一,还担任了《科学史集刊》的主编。60多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中国科技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科学史所决定举办“中国科技史家的使命与实践”学术报告会,祝贺科学史所六十华诞。
很荣幸的是,我和表哥洪一新均收到了该所所庆的请柬。我们哥俩于2016年12月23日坐高铁抵达北京,后又坐大巴来到了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
怡生园是外贸中化进出口总公司的兴建的。当我看到Sinochem的标识,顿感亲切,因为我曾在1980-1986年服务于该公司的江苏分公司,对Sinochem有着深厚的情感。
我和一新哥来到会议接待大厅,受到了科学史所袁萍书记的欢迎。
见到了罗见今老师,格外高兴!十年来,是他一直鼓励、支持我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
见到了久仰的范岱年老师。范老师说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是钱宝琮的学生。他还签赠了《范岱年口述自传》。
左图为范老师在翻阅我编写的有关浙大学子洪鲲抗战期间弃笔从戎的事迹介绍。右图为我与王渝生老师的合影。
我们与张柏春所长、韩琦副所长的合影。
与清华大学刘兵老师(左图)、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老师(右图)的合影。
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张剑老师有说不完的话题。

与科学史所郭书春老师(左图)和戴念祖老师(右图)谈论祖父钱宝琮。
左图:与周嘉华老师谈论科学史所历史。 右图:汪子春老师说他与祖父钱宝琮曾经是邻居。

与袁萍书记和赵力书记成为了微信友。
我也不失时机地拍照摄像……
我在会上报告,介绍了祖父钱宝琮和他主编的《科学史集刊》。
罗见今老师的PPT出现了家父钱克仁参加1984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上的照片,大家要我与屏幕拍个留影。
会议期间,表哥一点也没有空闲,经常是一手摄像,一手拍照,我称他为“双枪摄影师”。他的敬业精神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又与广西民族大学的万辅彬老师见面了。前几年,我们在福州开会时曾合作演唱过京剧唱段。这次,为了祝贺科学史所所庆,我们商定再唱一段洪常青,并将唱词修改如下:
众望所归根基牢,
宏图大展云路遥。
且看明朝科史所,
万紫千红分外娇!
我们的一段“二黄快二六”赢得了全场的叫好声!
这次北京会议,我又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一位是科学史所图书馆馆长孙显斌(左图发言者),另一位是潘澍原博士(右图),一位京剧爱好者,一位南京老乡。
左图: 我们感谢彭东玲老师。 右图:与杜良同学交流了民国数学家的一些史料。
12月27日,我们回中关村,又参加了科学史所的所庆活动。
与科学史所退休的老同事一起合影。
见到了祖父的关门弟子何绍庚老师。
左图:与科学史所八位元老之一的苟翠华老师合影。85岁高龄的苟阿姨说,祖父喜欢争论,有时还很激烈,但他不记仇。
右图:与范楚玉老师合影。
为了编写《钱宝琮和他主编的<科学史集刊>》,我曾电话给赵慧芝老师了解情况。两人一见如故。她很期待着我的论文。
与郭金海老师的交流更为深入。郭最近觅到一本旧书,我一看是Hall and Knight 的原版 Algebra for Colleges and Schools,那是一本早年祖父极为赞赏的教科书。陈省身在《一代学人钱宝琮》序言中说:“琢如当时一人住南开,有时来我家,见我读的数学课本有Hall and Knight编的《高中代数》,便说:‘这先生是考究的’。”

在科学史所的李俨图书馆,我发现了祖父、祖母有关九章算术校勘手迹。

又看到了祖父《圆周率的历史》讲课笔记。笔记是经祖父本人的审阅,留下了祖父的修订笔迹。
所庆活动丰富多彩,惊喜连连。非常令人兴奋,回味无穷!
(感谢一新大哥的全程拍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