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2月12日)就是先父钱克仁(1915-2001)99周岁生日。虽然他离开我们已有13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会陪伴着我。每当想念他,我就会去阅读他的日记。也许有人会问我:你爸爸何许人也,值得如此怀念?我会自豪地告诉他:我爸爸一生从不矫揉造作,以无为而有为,要求我们子女做本色人,说根心话,干近情事。
以下是我摘录的先父日记几则,供博友们一起分享。
我名“克仁”,意出《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现知名此二字的人有不少的。可知我父母及命名者尊孔思想是很深的。文革时,我自己也把名字“批”过一次的,随大流不得不然也。
纵观我一生,不敢创新,循规蹈矩,结果一生碌碌,倒也未经什么灾难,亦是如此,名字提得又像是确当的。
至于姓钱,这是无法自己选择的。姓名三字连读,有人可能误会成“要钱而不要仁了”,应该说,那是无知之谈。然而也说明不要做“为富不仁”之事。好在我从来没有富过。我一生也没有“得意”过,到处受人“讨厌”,年纪愈大,愈是怕与那些“狠客”交往。有人说我“逍遥派”当了一辈子,只好这样。
1948年7月4日(星期日)德蓁与我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婚礼。双方家属,来贺礼者二百多人,茶点招待。新房暂借正始中学教员宿舍。大概十多天后,回杭州,请补席酒,到客近百余人。住十天左右,就返上海。五十二年来,我俩恩爱如初,历经各种运动,各种困难,两人总算都对付过去了。六个儿女都凭自己的本领做他们的事情,对我俩是孝顺的。我俩都是教育工作者,没有什么亏心的事,有一批老学生常来关心我们。德蓁意志坚强,想做的事总能做成,她自己身体有些病痛,但被她克服养好的。她对我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我始终认为是最大的幸福。
南京一中关长全要我写“简历”,我写之如下:
“我于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没有升过官,没有发过财,没有戴上什么帽子,没有被人看成牛鬼蛇神。从1940年起,一直拿粉笔,上课,直到1987年在苏州大学退休。”
如果他们要印出我俩近影,就只要写“五十年前,南京一中老教师钱xx(1915),邹xx(1918)近影”,不必另写什么按语之类。信是我早晨自己投寄的。
陈天保要我写些简历等等给他。6月29日已寄他一信了。大致说1我兴趣广,不肯吃苦,所以一生无所作为;②解放前,与各类人物有接触,但无深交;3解放后,各种运动,不当积极分子,亦不“投井下石”;④未当右派,文革中我家未受冲击;5朱传钧说我“当了一生的逍遥派”。
张哲民来信,浙大三个革命烈士,费巩、于子三都有纪念标誌,唯独何友谅没有任何标誌物。1942级同学建议校方在费巩纪念碑旁立一石碑记述友谅事迹。他们向校方建议三年无回音。现在再度建议,拟请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三位老师签署赞成意见,促成此事。哲民要我写信给苏老,请他写意见给浙大领导人。我写了给苏老的信,将信寄给哲民,请他转请卞妽持信去看望苏老面谈一切,获得苏老签署的赞成意见后再向浙大提出。该信由仲明投寄。
中国的士(知识分子)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做到修、齐已经不差了,治、平是大学问,非我所能的。学而优则仕。怎样优?怎样“而”?能不能“仕”?多少人成为伟人,又由伟人成“小人”。一世之雄,又安在哉?还是照竺校长的说法:“无欲则刚,知足常乐”吧。
我将自己定位在当一名中学教师的位置,现在八十多岁了,老了,看来还不算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我认为我当不起那“大任”,也吃不了那般的苦,那我何必跟着一些人一起吃苦、受冤呢?我不是英雄,也没想过要当英雄。我在若干场合,又何必跟在别人背后瞎起哄呢?别人有他们自己的企图、目的,我没有,他们得到什么好处了,他们是付出力量的,那些是他们劳动应得酬报。我没有付出那么多,那么卖力,结果我得不到什么,甚至比我应得的还要少一些。我不想不劳而获,更不想“不劳而多获”我不怨别人,我只有讨厌这种人,从心里就瞧不起这种人。
早点后,与永红谈两点:
1)我与妈妈身体等情况比同龄人似是好些的,但毕竟一年不如一年了;
2)子,女受父母的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应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子女起着什么作用。
又想起几件顾颉刚的事情。
1935年,顾颉刚到杭州,到工学院西斋去看父亲,我适在父处。顾问父亲关于历法,关于太乙的事,父亲此后就写了“太乙考”,汉代月历等文章。在北京,常见顾派人送文稿来要父亲审阅。我去过干麺胡同24号顾的住处。他把大院的一半用可移动的木栅围住,说不使邻居的人去吵闹他家。顾捧胡适,傅斯年,后又大批胡适,顾的助手童书业捧顾,童又大批顾,真是“人格分裂”,虽说是大环境使然,但毕竟不是读书人应有本色。于此,我更钦佩父亲。不能对自己有用时就
捧别人,对自己不利时,就抛弃别人。把别人当扶梯,当夜壶,虽说现在这种人多得很,那么你自己怎样呢?一定要装样子比这种“世俗的人”高出几分吗?
有句话颇有意思:有钱的怕有力的,有力的怕有权的,有权的又服有钱的,真是一物降一物。
组合
三个的不同物,任取二物,取法有三
“法”,“理”,“情”
合法合理不合情
合法合情不合理
合情合理不合法
合情、合法、合理亦能成立
这是中国特色?有人称为辩证法,其实是变戏法。
评论